(整理中~請見諒)
晚上陪兒子說床邊故事時,兒子問:
「把拔,你全身都是工廠的味道!不過手怎麼是香香的?」
「喔,那是木頭的香味」
我倒沒注意到這點,工作一天下來,回到家後全身仍沾滿了木屑的味道。
*****
從接到博鈞的緊急召集電話那一刻起,腦中就立刻跳出一個問題「要拿哪件作品去展覽?」。時間趕,自然很難從零開始發想,必須有個可以快速切入主題的作品或構想。經過一番思考與討論,決定以 Enneper's Minimal Surface(綽號"花花")和 trans-flow 1.1(變形結構)的構想為基礎,作品名稱改為「滾椅(Rollable Furniture)」和「摺牆(Foldable Fixture)」,主題則定為「動態穩定」,以呼應展覽名稱「浮動的定居」。
在CAD中的操作並不困難,只是麻煩而已:
其中最花時間的是組裝方式的設計,宛如是設計三維空間拼圖一般,雖然結構並不複雜,但蠻有難度的,因為還要考慮到未知的結構與支撐問題。
The chair is composed of 1 central connector and 6 wavy units.
這個硬結構的花花原本想採用合板,在台中當地加工廠用大型雷切(因地利之便)製作,但因為合板重量過重、且台中加工廠業務太忙而作罷。後來在時間壓力之下,回頭找新竹本地過去合作過的般若來,也採用較輕的密迪板(MDF)製作。果然是有認識有保佑,般若來配合度高、速度也快,在極短時間內就把零件全部切割完成,很快就進行組裝測試。時間有限,實際組裝測試也只進行一組花瓣而已(總共六組)。由於測試組裝過程順利,我們大膽預期組裝時間應該在一天內可以完成,加上因為上課、開會等其他例行事務,我們只安排了兩天(週三和週四)進行組裝和修整,週五一早就要開幕,時間壓力異常沈重。
[圖]
六個弧形單元的其中一個拿來測試組裝,聽說很好組。 Assembly test of one of the 6 wavy units.
所有物件昨晚(週二)就送到展場,今早到場之後就馬上進行組裝。果然一開始就諸事不順:(1)原先的設計只考慮到固定用桿件,並未考慮到收納螺帽所需的凹槽,開始人工雕銑;(2)電動手工具機的電池持久力不夠,必須一面用、一面充電,嚴重影響工作效率;(3)不知為何出現奇怪的誤差,猜測是同時用八台CNC車床切割,每台機具的誤差和設定略有差異,所以產生了誤差不一致。因為上述原因,使得組裝進度十分緩慢,到下午一點半,竟只組完了一組花瓣!
[fig]
幸好午餐過後人手陸續增加,組裝經驗值也累積的很快,黃昏時刻已經完成三組下半部的花瓣,上半部花瓣也接近完成。開始組裝下半部!正式將花瓣連接起來!結果,很快又遇到難題。中央的連接部位由於擔負連接和結構作用,組合方式複雜且所需固定的桿件很多,大幅增加了誤差機率,也增加組裝難度。
[fig]
Lower part of the Enneper's Chair (3 wavy units) is put together.
幸好「九個臭皮匠勝過三個諸葛亮」,不僅逐一解決了組裝問題,晚上七點鐘也把上半部的三片花瓣裝上去了!真是值得慶賀的時刻!但還不能回家,因為整個結構體的桿件、螺拴還需要逐一檢查和鎖緊。最後在鄰近機車行老闆的阿莎力義務幫忙之下,把突出的螺桿切除、磨平,直到晚上九點才正式宣告竣工。
[fig]
等等~原本不是需要兩天嗎?我們竟然一天就搞定了!真是奇蹟!(其實是大家不想連續兩天新竹-台中兩地跑吧)瞧這三位高興的樣子,能把自己的作品製作成這麼大、這麼重的實體物件出來,機會真的難得~
[fig]
導覽人員訓練時,有人問:「這椅子可以滾嗎?」
我回答「理論上可以,但這個版本太重,還擔心滾動時的結構問題,所以不建議拿來滾。」
而我的意思其實是「絕對不可以滾!滾了會整個散掉的!」
因為根據目前桿件固定的方式,只能承受靜止擺放時的垂直力量,還沒辦法支撐滾動時多方向的力量。
還有人問:「這可以變成建築物嗎?」
我回答:「應該可以,結構上沒問題。」這是真的。
最後有人冒出一句:「這好像洋芋片~」
我回答:「超級立體洋芋片,你真聰明。」
收工之後趕上最後一班往新竹的客運,坐在位子上,才發覺到手機電池已經耗盡(整天通話頻繁)、手掌麻痺(整天用力組裝木頭、操作工具)、腳踝麻痺(蹲太久)、背痠(彎腰太久)、喉嚨不適(吸了木屑粉塵),但心情卻是輕鬆又愉快。
明天剩下最後一道手續:上透明漆,確保未來三個月內密迪板不會因為吸收濕氣而膨脹變形。不過這部份就由木工師傅來代勞,已經可以放心等待週五的開幕了。
創作/製作團隊:
指導老師:侯君昊
Rollable Furniture (滾椅):胡介璿、李政儒、王靖雅
Foldable Fixture (摺牆):楊昆翰、張祐銓、楊則孝、鐘凱瀚
特別感謝:
人力支援:逢甲建築系大五 盧駿鋒、涂昱銓、楊昇傑、黃哲緯、馮愛倫
CNC切割:般若來集成工程
國輝機車行老闆阿彰
晚上陪兒子說床邊故事時,兒子問:
「把拔,你全身都是工廠的味道!不過手怎麼是香香的?」
「喔,那是木頭的香味」
我倒沒注意到這點,工作一天下來,回到家後全身仍沾滿了木屑的味道。
*****
從接到博鈞的緊急召集電話那一刻起,腦中就立刻跳出一個問題「要拿哪件作品去展覽?」。時間趕,自然很難從零開始發想,必須有個可以快速切入主題的作品或構想。經過一番思考與討論,決定以 Enneper's Minimal Surface(綽號"花花")和 trans-flow 1.1(變形結構)的構想為基礎,作品名稱改為「滾椅(Rollable Furniture)」和「摺牆(Foldable Fixture)」,主題則定為「動態穩定」,以呼應展覽名稱「浮動的定居」。
- Foldable Fixture「摺牆」原本想要利用不同材料與技術重製,但考慮到時間限制與未知的成本,決定以原版雛形經過結構補強後的「增強版」展出,確保三個月展期內禁得起重複收摺與展開的示範。
- Rollable Furniture「滾椅」(綽號還是"花花")則參考 Enneper's 極限曲面的軟性結構雛形,沿用相同的曲面與尺寸,但給予厚度,改為硬質材料版本。主要是因為軟結構會因時間而逐漸塌陷變形,硬結構才能撐過三個月展期。因為牽涉到重新設計、重製,特別寫這篇短文說明一下經過。
在CAD中的操作並不困難,只是麻煩而已:
- 將既有 Enneper's Minimal Surface 曲面導入 Rhino,給予厚度、導角
- 匯入 Grasshopper 進行切片、取框線、取點,調整參數至最佳值
- 接著設計拼接與組裝方式、調整切割線
- 刪除重複框線、投影至XY平面,組版
- 匯出 DWG 或 STL 格式
其中最花時間的是組裝方式的設計,宛如是設計三維空間拼圖一般,雖然結構並不複雜,但蠻有難度的,因為還要考慮到未知的結構與支撐問題。
The chair is composed of 1 central connector and 6 wavy units.
這個硬結構的花花原本想採用合板,在台中當地加工廠用大型雷切(因地利之便)製作,但因為合板重量過重、且台中加工廠業務太忙而作罷。後來在時間壓力之下,回頭找新竹本地過去合作過的般若來,也採用較輕的密迪板(MDF)製作。果然是有認識有保佑,般若來配合度高、速度也快,在極短時間內就把零件全部切割完成,很快就進行組裝測試。時間有限,實際組裝測試也只進行一組花瓣而已(總共六組)。由於測試組裝過程順利,我們大膽預期組裝時間應該在一天內可以完成,加上因為上課、開會等其他例行事務,我們只安排了兩天(週三和週四)進行組裝和修整,週五一早就要開幕,時間壓力異常沈重。
[圖]
六個弧形單元的其中一個拿來測試組裝,聽說很好組。 Assembly test of one of the 6 wavy units.
所有物件昨晚(週二)就送到展場,今早到場之後就馬上進行組裝。果然一開始就諸事不順:(1)原先的設計只考慮到固定用桿件,並未考慮到收納螺帽所需的凹槽,開始人工雕銑;(2)電動手工具機的電池持久力不夠,必須一面用、一面充電,嚴重影響工作效率;(3)不知為何出現奇怪的誤差,猜測是同時用八台CNC車床切割,每台機具的誤差和設定略有差異,所以產生了誤差不一致。因為上述原因,使得組裝進度十分緩慢,到下午一點半,竟只組完了一組花瓣!
[fig]
幸好午餐過後人手陸續增加,組裝經驗值也累積的很快,黃昏時刻已經完成三組下半部的花瓣,上半部花瓣也接近完成。開始組裝下半部!正式將花瓣連接起來!結果,很快又遇到難題。中央的連接部位由於擔負連接和結構作用,組合方式複雜且所需固定的桿件很多,大幅增加了誤差機率,也增加組裝難度。
[fig]
Lower part of the Enneper's Chair (3 wavy units) is put together.
幸好「九個臭皮匠勝過三個諸葛亮」,不僅逐一解決了組裝問題,晚上七點鐘也把上半部的三片花瓣裝上去了!真是值得慶賀的時刻!但還不能回家,因為整個結構體的桿件、螺拴還需要逐一檢查和鎖緊。最後在鄰近機車行老闆的阿莎力義務幫忙之下,把突出的螺桿切除、磨平,直到晚上九點才正式宣告竣工。
[fig]
等等~原本不是需要兩天嗎?我們竟然一天就搞定了!真是奇蹟!(其實是大家不想連續兩天新竹-台中兩地跑吧)瞧這三位高興的樣子,能把自己的作品製作成這麼大、這麼重的實體物件出來,機會真的難得~
[fig]
導覽人員訓練時,有人問:「這椅子可以滾嗎?」
我回答「理論上可以,但這個版本太重,還擔心滾動時的結構問題,所以不建議拿來滾。」
而我的意思其實是「絕對不可以滾!滾了會整個散掉的!」
因為根據目前桿件固定的方式,只能承受靜止擺放時的垂直力量,還沒辦法支撐滾動時多方向的力量。
還有人問:「這可以變成建築物嗎?」
我回答:「應該可以,結構上沒問題。」這是真的。
最後有人冒出一句:「這好像洋芋片~」
我回答:「超級立體洋芋片,你真聰明。」
收工之後趕上最後一班往新竹的客運,坐在位子上,才發覺到手機電池已經耗盡(整天通話頻繁)、手掌麻痺(整天用力組裝木頭、操作工具)、腳踝麻痺(蹲太久)、背痠(彎腰太久)、喉嚨不適(吸了木屑粉塵),但心情卻是輕鬆又愉快。
明天剩下最後一道手續:上透明漆,確保未來三個月內密迪板不會因為吸收濕氣而膨脹變形。不過這部份就由木工師傅來代勞,已經可以放心等待週五的開幕了。
創作/製作團隊:
指導老師:侯君昊
Rollable Furniture (滾椅):胡介璿、李政儒、王靖雅
Foldable Fixture (摺牆):楊昆翰、張祐銓、楊則孝、鐘凱瀚
特別感謝:
人力支援:逢甲建築系大五 盧駿鋒、涂昱銓、楊昇傑、黃哲緯、馮愛倫
CNC切割:般若來集成工程
國輝機車行老闆阿彰
留言
張貼留言